类别: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4-08-14 12:16:50 浏览: 次
近日,从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了解到,该学院的徐建新教授在科学研究中积极发挥专业所长,不断显露身手;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积极推动企业合作,取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教学中倍受学生点赞,教学效果显著。
近段时间,徐建新在忙着推进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铜业和赞比亚谦比希铜冶炼公司的几个有色金属冶炼研究项目。徐建新介绍,在这些项目中,比如“PS转炉造渣、造铜终点判断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用于铜冶炼,通过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用“智慧眼”来代替人的大脑和双眼,能做到精准判断,规避人工经验误差,保障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这个技术是人工智能的一个最佳体现。”徐建新说。
在冶金炉窑的操作中,需要监测和控制各种参数,以确保炉窑的稳定运行和产品质量。对此,在徐建新主持的“阳极炉氧化还原终点智能判断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中,DCNN多任务学习模型可实现预测精度高、预测速度快,结构简单,需要调整的参数少,并且避免了繁琐、冗长的数学计算,避开了复杂的反应机理分析,精炼还原终点预测准确性高达96.58%。
同时,徐建新参与制定云南省绿色能源发展战略、昆明市西山区官渡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楚雄高新区铜全产业链发展编制等,主持“富氧高温铜冶炼信息特征提取挖掘-融合原理及关键技术”云南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课题,联合易门铜业和楚雄滇中有色金属,实现智能配矿、冰铜品位预测,预测精度95%以上,助推云南省全产业链重塑有色产业新优势。
徐建新教授参加202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并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供图
就这样,多年来,徐建新立足云南省绿色能源产业优势,围绕风电行业重大需求,组建了本硕博多层次的攻关队伍,项目成功实现了无人机智能测距、数字化三维重构、土方量计算、路径规划、植被识别。
不仅如此,项目同时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成功获批“昆明理工大学—中国能建云南火电建设有限公司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该成果获“2023年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火电公司/云南火电公司科技奖励一等奖”。
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转化与运用。在创新研究成果及应用方面,徐建新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可圈可点,他在导师昆明理工大学王华教授的带领下率先在冶金炉窑热过程强化领域开展非线性强化传递的研究,创立了混沌流强化混合理论与方法,解决了冶金炉窑内多相混合过程多物理场“均匀性”与“协同性”的共性关键科学问题。
“该项目为原创性研究,引领了国际冶金炉窑热过程强化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应用领域广泛”。中国工程院何季麟等6位院士给予了高度认可。该项目获2021年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2)。
科技成果转化关键要能实现经济效益。在高端金属材料热处理中,徐建新所在团队研发的旋流混沌燃烧强化供热技术及均匀精准加热技术,在滇中有色、凉山矿业、云锡铜业分公司的转炉和阳极炉应用中,铜转炉吹炼造铜期预测精度达99%以上,造渣期预测精度96%以上BB电子官方网站,自2022年8月至2024年7月,新增销售额19684.8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徐建新所在团队牵头研发的基于混沌混合理论的大型钛合金锭合金元素成分均匀性调控技术,实现了钛合金成分均匀性的精确表征和实时调控。该技术于2021年至今应用于云南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钛-铝-钒合金成分均匀性表征精度达到96%,钛合金锭产能达到500吨/年,熔铸成材率达到88%,提高了3.5%,新增销售额为18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双碳”目标,今年初,徐建新入选“首批云南省人才专家服务团成员”,云南仅7人,负责中国铜业有限公司西南铜业分公司搬迁以及铜、铅、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旨在突破一批低碳、零碳、负碳的绿色无废冶金技术,以及研究开发铜、铅、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遇到这么负责的老师,是我的幸运。”“徐老师常教导我们:学习要勤勤恳恳,做人要本本分分。”“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一位十分优秀的班主任,与同学们的关系非常和谐融洽,关心我们学习,鼓励我们考研……”
采访中,同学们对班主任徐建新老师赞不绝口,这批正是今年刚毕业的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能科201班同学。在同学们的口碑中,透着徐建新深沉的赤子情怀。
据了解,徐建新1983年生出生于山东青岛,他不仅是一名班主任,还是昆明理工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昆明理工大学设计院矿冶数智技术研究院院长。经过多年努力,徐建新入选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产业创新人才”,获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等,主持国家、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30项,授权发明专利25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教学中,徐建新坚持“课堂案例教学”,把问题和国家需求作为导向,聚焦学术前沿,保证课程的新颖性,他主讲的《能源管理基础》《新能源数据挖掘与分析》《新能源创新实践课 》等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5门次,总计285学时;主讲的《传热学研究新进展及应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前沿》《热工过程数学模型与仿真》等研究生核心课程和专业课 6门次,总计 594学时。教学效果突出,教学评价优秀,获课程质量档次评定国内一流课程。
能科201班共47人,参加考研20人(包括6人推免),考研率42%,参加考研同学的过线%;四级通过率72%,六级通过率27%;获A类“优良学风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秀班级””,累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奖学金、企业奖学金55人次,获“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75人次。